2016年7月19日,东南大学国家预应力工程中心组织学校和中心部分师生,赴贵州考察迄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也称为“天眼”)工程现场。国家预应力工程中心副主任、我实验室副院长舒赣平教授带队,李维滨教授、罗斌教授、惠卓教授、张晋副教授、秦卫红副教授、吕清芳副教授、王春林副教授、孙泽阳博士、沈宇州博士等预应力团队的成员,以及校宣传部毛惠西部长和东南大学报宋业春主编带领的宣传人员一同前往。
考察团从贵阳出发,穿过一道道狭窄山口与纵深沟壑,历经约4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FAST工程所在地。FAST项目从1993年立项至今,历时整整23年,是全球最大的利用天然地貌建设的巨型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造难度空前。目前,FAST的天线反射面已全部安装完毕,预计2016年9月成型,届时中国的射电天文观测将领跑世界。整个巨型望远镜采用四千多块等边叶片组成反射面,可实现毫米级动态定位,总重达1300吨,由拳头粗细的拉索悬垂交错锚固在圈梁上,圈梁由50根高6米至50米不等的钢柱支撑,周长1.6公里,绕走一圈需要30分钟。东南大学国家预应力工程中心郭正兴教授、罗斌教授的科研团队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持力量参与了FAST项目建设。
罗斌教授首先结合了三个与工程建设相关的视频给大家进行讲解,随后在工程现场详细介绍了FAST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难点和解决方案。
关于FAST为什么会选在贵州平塘的“大窝凼”,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孙总进行了介绍。贵州大窝凼的球型洼地,与FAST的球面设计十分贴合,这使得工程的土石方开挖量锐减,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除此之外,大窝凼优良的排水性也成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里的“峰丛洼地”,水流会顺着山石间的裂缝,透过砂石渗入地下。不仅如此,由于FAST对于电磁波的干扰十分敏感,因此人迹罕至也是选址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此次考察活动,全体考察人员不仅惊叹FAST工程的壮观与宏伟,更为东南大学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该工程做出的独特贡献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进一步增强了科研工作应主动对接和服务于国家重大、重点工程的意识,以及争创一流、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本次考察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贵州交通设计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